马拉巴鹦鹉

马拉巴鹦鹉(学名:Psittacula columboides)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鸟体为绿色,下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黄绿色并带有点蓝色;头部、胸部、颈部和背部为灰色并带有不同程度的粉红色。主要栖息于常绿森林、介于450米到1600米的潮湿山区林地、偶尔也会到潮湿的低地林区活动。以种子、水果、小坚果、浆果、植物嫩芽、花朵、花粉和花蜜等为食。繁殖季为1月到3月,习惯将巢筑在高大的铁木树上,或是利用啄木鸟和巨嘴鸟使用过的废弃鸟巢。每窝产3到4枚卵,孵化期23天。分布于印度西南部和孟买北部。

图片[1]-马拉巴鹦鹉-鹦鹉网

形态特征

马拉巴鹦鹉体长38厘米,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下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黄绿色并带有点蓝色;头部、胸部、颈部和背部为灰色并带有不同程度的粉红色;鸟喙和眼睛之间为深绿色,额头两侧为蓝绿色;颈部有一条环状黑色羽毛围绕,下方也有一条蓝绿色的环状羽毛;头部两侧、背部、背部下方为蓝绿;翅膀覆羽深绿色并带有浅绿色滚边,主要飞行羽蓝色,中间尾部羽毛蓝色,尖端黄色;外侧羽毛绿色,尖端黄色。上喙红色,尖端黄色,下喙棕色;虹膜橙黄色。雌鸟头部为灰绿色,胸部和背部绿色,颈部没有黑色和蓝绿色的环状羽毛,鸟喙和眼睛之间仅有一点点绿色,上下鸟喙皆为黑色。幼鸟和雌鸟的体色很类似,但是头部为灰绿色,颈部的黑色和浅\蓝色通常并不明显,鸟喙浅橘红色,到6周大才会变黑色,雄鸟要6个月之后才能变红。

栖息环境

马拉巴鹦鹉主要栖息于常绿森林、介于450米到1600米的潮湿山区林地、偶尔也会到潮湿的低地林区活动,有时候会前往农耕区,例如咖啡园、茶园、果园等地觅食。

生活习性

马拉巴鹦鹉通常会组成4到5只左右的小群体,大部分被注意到都是因为它们发出刺耳的鸣叫,其他时候大多都栖息在树木的顶端,隐身於林木中,因为体色提供了保护则相当难以察觉,仅有前往农耕区觅食的时候才会到地面下来。大多以种子、水果(尤其是无花果)、小坚果、浆果、植物嫩芽、花朵、花粉和花蜜等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西南部,包括孟买北部。

繁殖方式

马拉巴鹦鹉的繁殖区在东洋界,印度的西南部,在野外主要的繁殖季为1月到3月,习惯将巢筑在高大的铁木树上,或是利用啄木鸟和巨嘴鸟使用过的废弃鸟巢。一次会产下3到4枚卵,孵化期23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6周,幼鸟在离巢后21天就可以独立。人工繁殖的马拉巴鹦鹉相当少见,由于环颈鹦鹉类通常都是雌鸟较为强势,和一般鹦鹉雄鸟居于支配领导的地位恰恰相反,因此时常发生凶悍的雌鸟咬伤甚至咬死雄鸟的情形,饲主在配对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切勿贸然将两只不熟悉的鸟关入同笼,以免发生惨事。有时已经配对好的种鸟,雌鸟也会忽然凶性大发,曾有雌鸟在育雏中无端将雄鸟咬死的情况发生,因此接近繁殖期饲主最好多加留意公雌鸟互动情况,只要有互相攻击的情况就应该立刻隔离。但是有时候也会发生雄马拉巴鹦鹉对雌鸟有攻击侵略性的情况。

图片[2]-马拉巴鹦鹉-鹦鹉网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图片[3]-马拉巴鹦鹉-鹦鹉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