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金刚鹦鹉

图片[1]-青蓝金刚鹦鹉-鹦鹉网

李尔氏金刚鹦鹉(学名:Anodorhynchus leari,英文名:Lear’s Macaw、Indigo Macaw 或 Lear’s Hyacinthine Macaw(Hyacinthine 意指“拥有如风信子般的紫蓝色”,Hyacinthine Macaw 则是指紫蓝金刚鹦鹉)),又名青蓝金刚鹦鹉靛蓝金刚鹦鹉,是巴西特有的一种大型鹦鹉,生境局限于非常狭小的范围(巴伊亚一带),通常栖息于有高度的沙岩、溪谷崖壁,或有生长仙人掌、灌木等植物的半干旱地带。寿命约30至50年。

发现历史

种名来自于英国插画家爱德华·李尔(Edward Lear),他于1830至1832年间出版过许多有关鹦鹉的图鉴,在他1832年的作品《鹦鹉绘本》中就有李尔氏金刚鹦鹉的图绘(图中将李尔氏金刚鹦鹉错误描述成紫蓝金刚鹦鹉);图鉴出版的20多年后,波拿巴正式描述并发表了此物种(但不是取自标本,而是以李尔的图绘作为命名的依据),且取李尔的姓氏做为这种鹦鹉的种名。

辨识特征

雌雄外表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李尔氏金刚鹦鹉的体色呈亮丽的深蓝色,其中翅膀羽色较鲜明,头部、颈部、胸部和下腹带点深蓝绿色。鸟喙大,为灰色。虹膜褐色,眼部外圈有黄色的裸皮,下颚的地方有半月型的黄色裸皮。尾长。脚趾铅灰色。声音尖锐。全长约70至75公分,翼长约35公分,体重约940至950公克左右。

亚成鸟与成鸟相像,但尾部较短,喙较小,且身上蓝绿色的区块较不明显。

图片[2]-青蓝金刚鹦鹉-鹦鹉网

与同属其他种的区别

在琉璃金刚鹦鹉属的三种鹦鹉中,李尔氏金刚鹦鹉体型较小,但由于琉璃金刚鹦鹉属的鸟类体色几乎相同,因此有人会将李尔氏金刚鹦鹉视为其他种。

  • 与紫蓝金刚鹦鹉(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相比,紫蓝金刚鹦鹉的体型较大(体长可达1公尺),且体色较鲜明。
  • 与浅蓝绿金刚鹦鹉(Anodorhynchus glaucus)相比,虽然浅蓝绿金刚鹦鹉体型与李尔氏金刚鹦鹉差不多(通常体长约为70公分左右),但李尔氏金刚鹦鹉的体色较偏蓝色。

叫声

在栖息中与飞行中都会不断发出叫声,为尖锐刺耳的“greeee-ah”。

图片[3]-青蓝金刚鹦鹉-鹦鹉网

繁殖

李尔氏金刚鹦鹉的繁殖季主要在10月至隔年5月间,主要在峭壁上筑巢,一窝产两个卵,根据笼养纪录孵化期约28天。当一个族群需要寻找新栖地时,会先由少数雄鸟担任“侦查”的任务,若发现有可能的掠食动物,便会以叫声进行驱赶,李尔氏金刚鹦鹉的听觉敏锐,能听到几英里外的声音,飞行的时速也将近35英里,主要是为了能成功逃离天敌的猎食。

习性及保育

巴伊亚地区的砂岩峭壁地形是李尔氏金刚鹦鹉的主要栖息地

自从1832年李尔氏金刚鹦鹉的图绘问世后,便因干皮成了著名的贸易对象,使其野外群族的生存受到极大压力。在如此强大的猎捕压力下,李尔氏金刚鹦鹉的数量便迅速降低,甚至有一阵子被认为和同样数量极为稀少的斯皮克斯金刚鹦鹉一样完全消失了,直至1978年年底,鸟类学家赫尔穆特·席克(Helmut Sick)于巴西东北部内陆的砂岩悬崖上一种俗称 Licurí 的棕榈树(Syagrus coronata)上被发现。李尔氏金刚鹦鹉除了以 Licurí 的果实与种子为食外,也有纪录指出有时会以黒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巴西破斧木(Schinopsis brasiliensis)、豆科菜豆族的 Dioclea 属、麻疯树属的 Jatropha pohliana、玉米、龙舌兰等植物的花或种子为食;然而,Licurí 的果仁仍是主要的食物,每日最多可取食将近250颗,而 Licurí 本来遍布当地达250,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但放牧活动破坏了绝大部份的 Licurí,而周期性的野火更使 Licurí 数量减少的问题加剧。现时正计划种植50,000棵 Licurí。

由于李尔氏金刚鹦鹉主要栖息于砂岩峭壁,因此当地的峭壁亦已被保护。其后也开始有些许李尔氏金刚鹦鹉的观察纪录,但根据1998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李尔氏金刚鹦鹉在全球的数量可能仅存150只不等。

李尔氏金刚鹦鹉常被捕捉并私运到外地,而农业发展亦破坏了原已非常狭小的活动范围,李尔氏金刚鹦鹉现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濒危物种,并被列于华盛顿公约的附录一,严禁进行交易。

图片[4]-青蓝金刚鹦鹉-鹦鹉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