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教你读懂鹦鹉!

图片[1]-一篇文章教你读懂鹦鹉!-鹦鹉网

游戏与互动是增进人、鸟亲和的重要课程。在此我将着重从原理上阐述鹦鹉的生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希望大家从少数例子中举一反三,在面对不同种类和个性的伴侣鹦鹉时,学会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

我们很难跟鹦鹉在语言上进行交流,我们要知道它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或者想要让鹦鹉了解我们希望它们干什么,学会观察和分析是与鹦鹉沟通的第一步,然后还要通过鹦鹉能够理解的方式——肢体语言和情绪表达来实现。

〔案例〕某金刚鹦鹉,4个月大,在鸟店中已能独立进食,安静、乖巧。被新主人买回家后不久,就开始做出晃头、举翅等明显的乞食行为,并且不停地叫唤;另外,它在栖架或手上站立无力,常用胸部靠着休息,它的腿看上去发育正常,会在笼中爬来爬去,但只要一被拿出笼子就蹲伏不动,持续发出高叫。根据兽医检查,该鹦鹉各方面体能发育良好,也未发现营养不良等问题。

〔说明〕 对于大型鹦鹉来说,4月龄的鸟肯定是相当不成熟的幼鸟,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能够独立进食也并非不可能,但如果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它就会产生不安全感,本能地乞求庇护,包括乞食。以上鹦鹉出现的持续叫唤、蹲伏、晃头、举翅都是典型的“幼稚动作”,意在博取注意和照顾。

〔处置〕 重新手喂,加强抚摸等接触动作,保持环境安静,使幼鸟重新得到安全感。

读懂鹦鹉的肢体语言是每个伴侣鹦鹉主人的必修课。鉴于鹦鹉种类繁多,习性各异,很难用简单语言概括所有鹦鹉的肢体语言。在此仅以凤头鹦鹉为例,说明其典型的肢体语言所代表的含义。

警觉:头上羽冠耸立,眼睛瞳孔收缩,身体作上下摆动,通常不发出叫声。

威胁:在羽冠耸立的同时,脸部羽毛也向前耸起,使头部看起来更大,翅膀半张,嘴微张并发出“呼呼”声。

激动:嗥叫,头高举,身体常呈直立状态,双脚交替抬起并左右晃动身体,眼光闪烁。

平静、懒散:嘴内收紧贴颏下,嘴两侧羽毛几乎将嘴盖住,颈部羽毛松弛,腿下压,腹部常接触栖杆,闭目养神。

好奇、关注:羽冠起伏不定,头歪视,身体常呈水平状态,眼光专注,口中常轻声咕哝。

惊恐:羽毛收紧,身体竭力避开危险源,频繁环顾四周,嘴大张或半张,却很少发声。

兴奋:身体羽毛收紧,眼光闪烁,翅膀常拍动,嘴翕动,有经常性的点头动作。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总是把鹦鹉和“说话”联系在一起。相信绝大多数伴侣鹦鹉的主人都希望自己的鸟能开口说话,我在此把自己所了解的训练鸟说话的知识和经验体会跟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选择比较善于说话的种类。在鹦鹉家族中,灰鹦鹉、亚马逊鹦鹉、大紫胸鹦鹉都有善于学舌的名声,这些鹦鹉的共同点是比较敏感,性格相对沉稳;性格活泼,个性较强的凤头鹦鹉、金刚鹦鹉、和绯胸鹦鹉虽然也能教以简单的语言,但那毕竟不是它们的特长;有些种类的鹦鹉尽管也有个别学会说话的,但总体能说话的很少,如吸蜜鹦鹉、亚历山大鹦鹉、折衷鹦鹉、鸡尾鹦鹉等,没经验的人不要轻易尝试; 至于像牡丹鹦鹉和虎皮鹦鹉这样的小型种类,能说话的更是凤毛麟角,不宜选作学舌鸟。当然,这里说的只是一般的情况,实际中我也见过不会说话的灰鹦鹉和口龄伶俐的绯胸鹦鹉,所以挑选学舌鸟要选择灵敏度好的个体,有时还需要一点运气。

选择年龄合适的鸟。幼鸟在成长期特别善于学习和模仿 ,尤其在幼年期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很容易接受发音练习,是学舌的黄金时期。因种类的不同,这个阶段分别出现在半岁至一岁(中型鹦鹉)和一岁半到两岁(大型鹦鹉)。如果跟主人的亲和性好,成年的鹦鹉也能够学会很多新的语言,不过前提是它原来就会说几个字或几句话。

掌握正确的方法。鹦鹉学舌其实是一种在希望跟外界联络的本能驱使下出现的行为。通常情况下,鸟儿说话是模仿“叫声”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话声”,因此它们对那些类似喊叫的声音更敏感(如小贩的吆喝声,笑声,猫、狗的叫声),特别是来自远处的声音;如果用孩子和女性较高音调的声音教鹦鹉说话,它们更乐意接受;独处安静环境的鸟更乐意说话,很多鸟在一起反而互相干扰,当然,如果跟已经学会说话的鸟在一起则另当别论。运用以上原理,坚持不懈地训练您的鸟,一定会有所成效。

加强与鹦鹉的亲和。只有当鹦鹉希望或者愿意跟您打交道时,它们才会试图用您的语言跟您联络和交流。如果鹦鹉学会说话,要经常重复以巩固效果。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要及时回应鹦鹉的说话,特别是这些话明显是说给您听的时候。否则,已学会的话也可能因为被鹦鹉认为不起作用而很快遗忘。

(一)如何拿起鹦鹉

不管是出于跟鹦鹉亲和的目的,还是为了给它作检查、修饰和清洁的工作,主人们都需要拿起伴侣鹦鹉。

经常听到的做法是在拿起鹦鹉时戴上厚手套可以避免被咬。我认为那是一种被动的防护,对于崇尚交流沟通的伴侣鹦鹉饲养显然不是最好的方法。戴手套的情况多出现在鹦鹉不太配合而您要强行拿起它的时候,如兽医给鸟检查、治疗时或给不听话的鸟修剪翅膀时。戴着手套抓鹦鹉没什么诀窍,要注意是的不要有突然而剧烈的动作,最好是双手由两侧向中间合围,拢住鹦鹉身体(连同翅膀)两侧,用适当的力度控制住它,不使它乱动就行了。

用毛巾包裹鹦鹉是最常用的方式,它的好处是给鹦鹉带来的紧张程度很低——鹦鹉没有对毛巾的天然恐惧,因为毛巾不像任何猎食动物。毛巾也可以当做游戏道具使用,操作得当的话,鹦鹉没有被控制的感觉,而是觉得像在做游戏。操作的方法是把毛巾平铺在床上或沙发上,然后把幼鹦鹉放在毛巾上面,缓缓提起毛巾的边角将鹦鹉兜起来,逐渐在毛巾下方用手将鹦鹉身体侧面抱住。用毛巾控制不肯合作的鹦鹉时,手法类似戴手套抓鸟:双手捧着毛巾,从正面慢慢靠近鹦鹉,先用毛巾围住它的两侧,再从背后把它的头部遮住,把整个身体松弛地包在毛巾里,两手掌相对,把鹦鹉捧在掌心中。

用毛巾包鸟的要领是:毛巾色彩不能太鲜艳,以浅绿、淡黄、粉红、白色为佳,忌用花色和杂色;平时即使不抓鸟,也可以用毛巾跟鸟做游戏(如躲猫和拔河);一旦鸟熟悉某条毛巾,不要随意更换;抓鸟时不能用毛巾阻吓、驱赶鹦鹉。

徒手控制鹦鹉当然是最高境界,但需要建立在鹦鹉对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基本手法如同戴手套那样,只是抱起鸟时要将它的头朝前,两手的中指和食指轻轻夹住鹦鹉的脚,避免手意外被咬、被抓。如果鹦鹉挣扎,可以用拇指轻轻抵住它的背。有经验的人徒手捉不合作的小型鹦鹉时也可以单手掌心向下,从鸟的后方(记住,不是后上方!)向前迅速连同翅膀一直将鸟的身体握在手心,食指和中指以适当力度夹住鸟的颈,拇指和无名指、小指在鸟的身体两侧控制住鸟。

不论您用哪种方法控制鹦鹉,它的胸、腹和颈部不能受到太大的压力,否则易出现窒息的意外。在鹦鹉被控制时如发现呼吸过于急促、瞳孔或双足痉挛等不正常情况,要迅速放开鹦鹉,让它休息半小时以上才能重新控制它,而且最好换一种控制手法。

运用口令可以让鹦鹉按我们的要求完成一些基本动作。但单纯的口令对鹦鹉没有太大的作用,需要跟手势一起配合使用,有时还要有相应的表情。

伴侣鹦鹉常用的口令有四条,分别是“上来!”、“下去!”、“好!”和“停下!”。口令不能太多,太多了鸟儿记不住或容易混淆。在使用口令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口令要简洁,发出口令时语气要果断、清晰和肯定;

每种口令要配合一种固定、同时也是很明确的手势;

手势要主动去迎合鹦鹉的动作,摆出的手势不要有经常性的摆动或摇动的动作(如晃动手指);

口令和手势没有固定模式,可根据您和鹦鹉的习惯自行确定,但必须有正确的相应表情。例如您在说“停下!”时,口气要坚定,表情要严肃。

作为社会性动物,在群体中的每只鹦鹉个体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为了维持秩序,总有些个体起着核心作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首领”。于是我不禁想像:如果伴侣鹦鹉跟它的主人成为一个特殊群体,而鹦鹉以它的方式成为“行为上的首领”,那么我们就很难在行为和情绪上很好地控制鹦鹉。

要在跟鹦鹉的相处、交流中取得真正的主动,首先就要了解鹦鹉的某些行为语言。

对于许多鸟来说,站在高处就意味着能看得更远、能更早地发现天敌,所以鹦鹉群体中的成员都会争夺这个有利位置,而只有强壮者才能占据树梢 。您可以通过适当放低笼和栖架的高度来抑制鸟的优越感。

具有优势的鸟总是先进食。假如您在给鸟喂食前先吃几口(有时只是做做样子)或是用吃剩的零食赏给它,就会给鹦鹉一个印象:您是它的“头儿”。

口令也是控制主动权的利器。我们在发出某种口令后,应该训练鹦鹉立刻执行,这样主人才具有权威性,否则就可能沦为一种鹦鹉喜欢的游戏。我们可以用软硬兼施的手段来使鹦鹉听话,温和的语言、温柔的抚摸、和善的眼神可以用做赞赏,而一声呵斥,有时只需一个凶巴巴的眼神就足以使鹦鹉感到畏惧。

我竭力反对用美食作为伴侣鹦鹉的奖赏,因为这样的条件反射到最后无一例外都成为一种默契:如果鸟在做出某些行为后得不到及时奖赏,它就会有消极的反应,譬如通过大叫来提醒您,该给赏了!

企图采用体罚手段来控制鹦鹉的做法是愚蠢的。鹦鹉不会将受到的惩罚(扣食、被喷水或扔进笼子)跟它的不良行为逻辑性地联系起来,体罚反而容易引发鹦鹉咬人或病态恐惧等行为问题。

虽然各人饲养伴侣鹦鹉的要求不尽相同,但能够与主人有肌肤之亲似乎成了判断伴侣鹦鹉是否合格的标准;允许被抚摸的鹦鹉是伴侣鹦鹉,不允许被抚摸的鹦鹉只是观赏鹦鹉。拥抱和抚摸这样的亲密接触表明:主人和鸟的关系达到了融洽的程度。

跟伴侣鹦鹉进行肌肤接触的方式有多种,浪漫的主人会亲吻鹦鹉,跟它一起洗澡和用餐;情感细腻的主人会温柔地抱着鹦鹉,替它梳羽、挠痒; 假如您是个情感内敛、不苟表达的主人,照样可以找到合适的交流方式:手上拿一块美食喂它,让它站在您的手上,甚至只是让鹦鹉对您的衣服纽扣感兴趣,都可以算是肌肤接触。

或许有的伴侣鹦鹉特别喜欢某种形式的肌肤接触,如金刚鹦鹉特别喜欢被拥抱,很多凤头鹦鹉喜欢主人替它挠痒;但也有的鹦鹉对某种形式的肌肤接触表现出厌恶甚至恐惧,例如折衷鹦鹉不太喜欢被拥抱。碰到这种情况时,明智的做法是改变一下方式,譬如说鹦鹉害怕您的手触碰它的羽毛时,您可以试着用一根小棍代替手跟鹦鹉接触。

在跟鹦鹉进行亲密接触时要恪守两条原则:

一、不能给自己和鹦鹉带来伤害,或者给鹦鹉造成不安全感。把大型鹦鹉放在肩头,可能会有被“强行整容”的危险;让它们跟小孩在一起时要有大人在旁边监护;玩游戏时要控制分寸,有很多主人就是在跟宝贝鸟玩得失控时被忘乎所以的鹦鹉无意中咬伤的。

二、要记住任何形式的亲密接触都是互动的,即使有时鹦鹉跟您的接触令您很不舒服,甚至使您心惊肉跳,您也得忍着。不接受鹦鹉的好意,同样意味着您和鸟之间的隔阂。伴侣鹦鹉通常会以它自己的方式跟您亲近,它们会替您梳理“羽毛”——您的头发;试图帮您去掉“杂物”——您的戒指、耳环甚至是您的痣!您不能用尖叫来拂了它的好意,惟有保持警觉,别让它太认真。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