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额鹦哥(学名:Touit dilectissima)是一种小型新热带鹦鹉,隶属于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科(Psittacidae)。其以体态娇小、羽色艳丽和蓝色额头为主要特征,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森林中。
外形特征
蓝额鹦哥的外观兼具鲜艳与精致,是辨识度很高的小型鹦鹉。
成年蓝额鹦哥的体长在18至21厘米之间,体重约75至90克,属于小型鹦鹉。整体以绿色为主,背部和翼上为鲜亮的深绿色,腹部和胸部为略浅的绿色。额头上有明显的蓝色斑块,是其名称的由来。蓝斑通常鲜亮清晰,延伸至头顶部。翅膀内侧的羽毛常呈现黄色或橙色斑块,尾巴较短且尖,尾端有明黄色或橙色边缘。喙小而弯曲,颜色为灰色或深灰色,适合啃食坚硬的种子和果实;脚爪为灰色,强壮有力,用于抓握树枝。这种特有的羽毛颜色和小巧灵动的体型,使蓝额鹦哥成为热带森林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分布与栖息地
分布与栖息地
蓝额鹦哥主要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潮湿森林中,其分布和栖息环境体现了热带雨林生态的多样性。
分布范围:
中美洲:主要分布于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的热带雨林中。
南美洲:范围延伸至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的北部山地森林。
栖息环境:蓝额鹦哥主要栖息于海拔400至1500米的潮湿森林中,特别偏好茂密的山地雨林。有时,它们也会出现在低地森林,但数量较少。
活动范围:蓝额鹦哥通常在森林的树冠层活动,偶尔也会飞向开阔地寻找果实或补充食物。
由于热带雨林环境的复杂性和树种多样性,蓝额鹦哥的分布较为零散,个体数量相对稀少,尤其是在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区域。
生态习性
以果实、种子和浆果为主,偏好无花果、棕榈果以及森林中特定树种的种子。它们通过强有力的喙啃开坚硬果实外壳,是种子传播的重要媒介。偶尔摄取花蜜和昆虫以获取蛋白质。多以小群体活动,群体规模通常为3至8只,但在觅食高峰期也会形成较大的混合种群。飞行迅速敏捷,常在树冠层或林间穿梭觅食,低于森林中层的活动较少。叫声高亢清脆,是其群体间交流的重要方式。蓝额鹦哥通过食用果实并传播种子,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繁殖与育幼
蓝额鹦哥的繁殖活动主要与其栖息地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通常在雨季或水果丰收时开始繁殖,这一时期食物充足,有助于哺育后代。巢址选择在高大的树洞中,有时也会利用啄木鸟遗留的洞穴。成对的蓝额鹦哥共同参与筑巢工作。繁殖期的蓝额鹦哥尤其警惕,很少离巢附近,以避免幼鸟受到掠食者威胁。
保护现状
蓝额鹦哥的种群正面临多重威胁,主要包括栖息地丧失和非法捕捉。
IUCN保护状态:近危(Near Threatened, 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