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耳锥尾鹦鹉

黄耳锥尾鹦鹉(学名:Ognorhynchus icterotis)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鸟体羽毛为绿色,前额、脸颊上方和耳羽部分为黄色。晚成雏。主栖息于山区的森林和边缘地带、尤其是开垦过的地区、位于树木生长线上的茂密林区;以及位于常温地带的罗汉松林;食物为种子、浆果、水果、坚果、昆虫以及其幼虫等,通常成对活动,繁殖期聚小群,分布于哥伦比亚的安第斯山脉中部、厄瓜多尔北部。

图片[1]-黄耳锥尾鹦鹉-鹦鹉网

外形特征

黄耳锥尾鹦鹉体长42厘米,体重285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前额、脸颊上方和耳羽部分为黄色,有些鸟因为基因不同,耳羽部分黄色区块略为往後延伸,显得比较瘦长;脸颊下方以及喉咙部分为绿色;胸部、下腹部以及翅膀内侧的覆羽为黄绿色,翅膀内侧则为黄灰色;尾巴内侧的羽毛为暗红棕色;鸟喙为黑色,眼睛外和底下有一圈黑色的羽毛,虹膜为橘色。幼鸟的颜色和成鸟很类似,但是头部的黄色比较偏向橄榄黄。

栖息环境

黄耳锥尾鹦鹉主要栖息于山区的森林和边缘地带、尤其是开垦过的地区、位于树木生长线上的茂密林区;以及位于常温地带、介于2000米到3400米的罗汉松林;有时候也会出现在1300米的低纬度地区。尤其偏好一种当地特有的植物—蜡棕榈(Ceroxylon quindiuense)

【注:蜡棕榈树是当地一种濒临灭绝的珍稀植物,也是哥伦比亚的国树】。

生活习性

通常黄耳锥尾鹦鹉被观察到都是单独行动,有时候是成对或是以25只左右的小群体活动,曾经数量多的时候,聚集大批的族群于蜡棕榈树丛间。黄耳锥尾鹦鹉有季节性迁移的习性,仅存的族群都是从3月到10月前往哥伦比亚,其后转往厄瓜多尔,那时候已经是11月到2月了。在厄瓜多尔境内,黄耳锥尾鹦鹉会聚集15到20只左右的小群体一同觅食,在白天前往开阔的乡村地区的低矮灌木丛中寻找浆果和水果;黄耳锥尾鹦鹉通常在清晨8点前往觅食,下午4点回巢,会前往比较高纬度的地区休憩过夜;

它们的个性并不十分怕生,在林间觅食由于身体的保护色也不易察觉;黄耳锥尾鹦鹉的叫声有点类似鹅,整群一起发出的鸣叫在远处听来,很像在音乐中加入了喋喋不休的对话。黄耳锥尾鹦鹉的主要食物为水果(尤其是蜡棕榈的果实)、浆果、花朵、特定树木的嫩芽和种子等。

图片[2]-黄耳锥尾鹦鹉-鹦鹉网

分布范围

分布于哥伦比亚的安第斯山脉中部和厄瓜多尔北部。黄耳锥尾鹦鹉主要栖息于山区的森林和边缘地带、尤其是开垦过的地区、位于树木生长线上的茂密林区;以及位于常温地带、介于2000米到3400米的罗汉松林;有时候它们也会出现在1300米的低纬度地区。

繁殖方式

在野外的繁殖季节大约在每年3月到6月,会在蜡棕榈树上筑巢。黄耳锥尾鹦鹉习惯栖息于人类居住环境的附近,对人类的戒心也并不重!每年总是在同一区域使用相同的树洞筑巢,直到树倒了,才会在附近寻找另外一棵树,黄耳锥尾鹦鹉最特殊的习性就是它们并不是一对亲鸟育雏,而是当一对亲鸟育雏时,会有另外一只没有育雏的成鸟来帮忙义务照顾以及看护雏鸟,这种三只成鸟一起互助的繁殖方式,在鹦鹉中是非常罕见。每巢产4枚卵。

图片[3]-黄耳锥尾鹦鹉-鹦鹉网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的Ⅰ级保育类,同时也是全球头号严重濒临绝种的珍稀鹦鹉。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