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鹦鹉

夜鹦鹉(学名:Pezoporus occidentalis):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小型鹦鹉,体长23厘米。成鸟羽毛杂色斑驳,由绿色与黑色组成。它们原先是分类在独立的Geopsittacus属中,但《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该物种连同地栖鹦鹉分类在Pezoporus属中。虎皮鹦鹉亦是它们的远亲。于1912年至1979年没有见到夜鹦鹉,引起认为它们已经灭绝的推测。自1979年就已经极少见到它们,而它们的数量不明。

图片[1]-夜鹦鹉-鹦鹉网

体态特征

夜鹦鹉体长23厘米,成鸟色彩斑驳,体羽杂有黄绿色、暗棕色、黑色和黄色的斑点。前颈黄绿色,胸部、侧翼、腹部及尾下覆羽明黄色,翼下飞羽有淡黄色的条纹,尾部有暗棕色与黄色组成的条纹。鸟喙灰褐色。虹膜黑色。尾巴较短。

栖息环境

栖息地在干燥和尘土飞扬的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喜欢生活在内陆干旱的地方。其他早期报告表明,夜鹦鹉远离水,实际从未偏离。

生活习性

夜鹦鹉主要是陆生性的,只会在受惊或寻找水源时才会飞到空中。一般在夜间活动,是住在地上的鹦鹉之一,独居,是伪装的能手,但若受到骚扰,会立即飞离地面再逃入树林中。飞行时保持寂静。在短距离内降落。在飞行时及在早上会发出叫声,同类会有所回应。主要吃草的种子,包括莎草科,禾本科植物,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种子。

繁殖方式

该物种的繁殖期尚未知,一般认为是依赖于食物供应的丰厚。它们通常在鬣刺属(Spinifex)的稃草丛内筑巢,巢深25厘米,直径8厘米,内衬用树叶和草秆,平均每窝放4~5枚卵,卵大小约25.2 x19.6毫米。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内陆的西部和中部。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图片[2]-夜鹦鹉-鹦鹉网

种群现状

自1880年代起,就只有少量可靠的观察报告,于2006年在昆士兰西南部发现夜鹦鹉的尸体标本。之前于2005年,在西澳州的皮尔巴拉观察到3只夜鹦鹉。于1990年在昆士兰的偏远地区亦发现了1只尸体,及于1979年一队南澳博物馆的科学家在南澳州北部见到一群类似的夜鹦鹉。鸟类学家一直在寻找活生生的夜鹦鹉,甚至在斑胸草雀的巢中去寻找夜鹦鹉的羽毛。专家认为,该物种可能在低密度和小范围内存在,威胁程度和数量已经到失调的程度,剩余的鹦鹉数量非常小,而且极端波动。继2005年和2006年的记录,专家委员会认为,鉴于传播和繁衍已经难以持续,只保持在一个非常小的数量内,因此,该物种已被濒危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注:夜鹦鹉图片网址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